close

常見新生兒及嬰幼兒之皮膚問題常見新生兒及嬰幼兒之皮膚問題
小兒科主治醫師 李文珍
 
嬰幼兒的皮膚疾病很常見,有很多情況,是正常的生理過程,自然會消失。但是有一部份卻隱藏著嚴重的疾病,不可輕忽。以下將幾種常見之新生兒及嬰幼兒之皮膚問題,以時間出現的早晚為序,做一詳細說明,並提醒初為人父母的新手爸媽,要注意可能嚴重的問題,盡早就醫。
 
1. 剛新生的小寶寶,洗完人生中的第一次澡,初為父母者第一眼看見小孩,有人會問:「醫師我的孩子為什麼那麼紅?」其實這是因為新生寶寶的血管中紅血球數量很高,所以閩南語俗稱嬰兒為「紅嬰仔」。
注意:因夾臍延遲、母親血液灌注至胎兒、雙生兒間的血液灌注、胎盤功能不足、產婦有慢性心肺疾病或抽煙、新生兒的內分泌疾病或染色體異常,或是新生兒嚴重脫水等會導致「新生兒紅血球增多症」。「新生兒紅血球增多症」的病嬰會全身發紅、嗜睡等,嚴重時會呼吸窘迫、腸壞死、抽痙等,嚴重的患者需要部份換血來治療。
 
2. 若周圍溫度較低,寶寶會很快的變成蒼白或甚至斑駁網狀之暗紅色斑,狀似大理石,有時可能會產生手腳肢端有暗紫呈色,乍看來頗嚇人。這些現象均為暫時性,等待使用烤燈後使體溫上升,自然會消失。
注意:但大理石狀皮膚若持續存在,有可能是病理性的。應考慮是否有唐氏症、第18對三染色體症、敗血症、代謝或電解質異常。
 
3. 產鉗或產傷。若寶寶生產的過程有困難,產科醫師有時會用產鉗幫助生產,於是在寶寶的頭皮兩側留下紫色淤血的傷痕。甚至有時寶寶的傷痕會單純因產道擠壓形成。通常這種紫色淤血的傷痕在出生後兩天內會更明顯,一到二週會消失。若傷及皮下脂肪組織,要出生4-6日才摸到皮下有小硬塊,三到四週後會消失。
注意:若表皮有傷口要使用抗生素藥膏,以預防感染。若頭皮腫脹厲害,頭圍擴大,要詳細檢查是否有頭皮下血腫或顱內出血的可能。
 
4. 「毒性紅斑」約有一半之新生兒在第二天大左右出現。新生兒臉、軀幹是最多,頸部及四肢也會有,手掌及腳底不會出現疹子,大約1-2公分大的小紅斑,中心處呈白色,常被誤認為蚊蟲叮咬。其實毒性紅斑不需要治療,10幾天內會消失。
注意:常被民俗療法視為胎毒,而給予嬰兒服食大量紅嬰水,有部份嬰兒因此產生水中毒、抽搐、昏迷、肺水腫甚至死亡。須和其他疾病做鑑別診斷,如新生兒單純皰疹感染。
 
5. 到了第二個星期大時,寶寶皮膚會變得乾燥,也會脫皮。此現象有時是胎兒過熟的表現。有時被父母誤會是脫水。
注意:雖說是正常現象,但有些疾病仍要注意,如胎兒缺氧、魚鱗癬、先天性梅毒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。
 
6. 「粟粒疹」常在新生兒鼻頭或眉間出現1至2毫米,白或淡黃色丘疹,很像粉刺,這是一些角質樣物質,包成囊狀,存於毛皮脂囊內,自然在一到兩個月大會消失。
注意:任何新生兒在臉上或頭皮出現水泡、膿泡等皮疹,要小心是致命性強的新生兒單純疱疹感染。
 
7. 青春痘-「新生兒也會長青春痘?」是的!發生的時間常在第三到四個星期大,時常伴隨皮脂腺的增生,不需要處理,通常四到六個月內消失。若發生青春痘的年齡為數個月大,則稱為嬰兒型青春痘,男孩較多。表現從丘疹、膿皰、黑頭粉刺到囊狀節結都有。
注意:若擦抹嬰兒乳液或嬰兒油,會加重症狀。症狀嚴重且伴隨性徵早熟或雄性化,則應請小兒內分泌醫師診察。
 
8. 「蒙古斑」荷爾蒙引發的皮膚色素沉著,常見於有色人種。有時會被父母誤認為生產過程引起之瘀青。其實蒙古斑是很平常的新生兒皮膚標記,一般在數年後消失、變淡。
 
9.
「血管的標記」常在新生兒的眼瞼、眉間、或頸背,發現有紅色的斑點,被稱為鮭肉色之斑記。有人替眉間斑點取了個可愛的名字,「天使之吻」。頸背的斑點,則被想像成是送子鳥(鸛鳥)以大嘴銜著小baby頸部所留下的痕跡。眼瞼、眉間的斑點會自然消失,而頸背的斑點偶會存在到長大。
注意:較少見的紫色斑塊,常出現在單側臉部,宛如葡萄美酒一般的色澤。但是由於不可能消失,將形成美觀上的問題。而且在其中一部份之患者,不僅皮膚的微血管異常,也會有腦部的侵犯,致使有抽慉或視力受損的現象。
 
10.「血管瘤」血管瘤是嬰兒時期最常見之良性腫瘤。它較常出現於女嬰及體重較輕的早產兒。大多數的血管瘤是表淺的,外型及色澤狀似草莓,故稱草莓樣血管瘤。至於深部的血管瘤,則為皮下組織隆起的腫塊,表皮呈現青藍色。有一部分的血管瘤,則同時含有表淺及深部的血管瘤。血管瘤的生長週期包括增值期和退化期。增值期發生於一歲以內,也就是血管瘤會越長越大,一直到退化期,慢慢褪去而消失。越深的血管瘤所需的時間就越久。但是一般是說,五歲時50%的血管瘤會自行消失,70%則在七歲時消失,而有10%的血管瘤,在十歲之後則可能還存在。
注意:範圍越大,侵入越深的血管瘤越不易消失,有時可能會留下殘餘的痕跡或疤痕,長在頭皮上的血管瘤退化後可能造成局部禿髮。仍有併發症要注意。例如潰瘍、出血、感染及Kasabach-Merritt症候群等。血管瘤出現的部位和預後很有關係。若長在眼睛附近,會影響視力,其他顏面的血管瘤則不易消失且影響美觀,生長在咽喉附近,可能阻塞呼吸道,生長在腰薦椎之血管瘤,應仔細檢查其下方脊椎是否有先天性異常。若全身多處血管瘤,則病人可能會有內出血和心衰竭的危險。以上所提到的情況須要接受即時的治療。常用的治療,包括類固醇(全身或局部)、干擾素、雷射及手術。
 
11.「痱子」在亞熱帶的臺灣常見的皮膚病。由於濕氣、熱度高昇,汗腺阻塞而使位於額頭、軀幹上部、皮膚皺折處(如頸部、腋下、腹股溝等處)出現紅色或水泡樣丘疹,偶爾會有刺痛感。最好的治療方式為,減除環境中之高溫及濕氣。
小寶寶的下巴、嘴巴周圍,因口水、食物,或溢奶內含的酸性物質刺激,而造成疹子。要記得,要常用清水潤濕軟棉紗巾,為寶寶擦拭下巴。
注意:嚴重的汗腺堵塞,仍可能引發細菌性的感染,不及時治療,可能引起敗血症。
 
12.「脂漏性皮膚炎」嬰幼兒之脂漏性皮膚炎,常出現於1/2至3個月大。分布在頭皮、臉、包尿布處及皮膚皺折的地方。其表現為脫屑之紅斑,部份症狀持續者,會發展成異位性皮膚炎。治療容易且效果良好,但易復發。
 
13.「異位性皮膚炎」常於嬰兒期發生紅色、濕濕的、會脫屑之疹子。出現於嬰兒的臉頰、下巴或是軀幹和四肢的伸展側。因為很癢,常會因抓破皮而使細菌進入感染,例如產生膿痂疹。嬰兒的家人或本身常也有氣喘、過敏性鼻炎的病史。
注意:過敏病史的家族,母親應純餵母乳達六個月以上,與醫師討論副食品的用法,改善居家環境,降低過敏原。配合醫師的治療,勿相信偏方。
 
以上為常見新生兒及嬰幼兒之皮膚問題。其實最重要的是,不要花錢求密方,不要給新生兒及嬰幼兒塗抹大人的外用藥,有問題應該要找合格的醫師診療,才是對孩子最好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一期一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